明朝万历年间,湖南浏阳人氏张景鸿,弱冠中秀才,后又精通岐黄之术。为避祸难,奉母离乡,飘泊至山清水秀的萍南大田横头洲,自称横头洲子,设馆教书营生,且以所学之医术,常为乡邻治病,助药贫困者,其育人济民之高尚品德深孚众望,皆称张相公。横头洲宋氏仰其医术和医德,虚心拜师,虔诚求学,得其真传。
崇祯二年(1629年)相公得梦,天甲兵降瘟疫于饮水中,相公觉,便力阻赫然,然,乡民不信,执意取水,张相公既急又无奈,手掬井水先尝,当场暴亡。众皆失色,号啕恸哭。
翌年,萍乡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,良田皲裂,暑气袭人,众多乡民出现中暑症状,各路郎中开的解暑药方都收效甚微,乡民痛苦不堪。彼时,张相公的弟子宋氏经过深入研究,查找相关医学典籍,终研制出一种廉价的食疗汤。
因食疗汤以绿豆为主,所以命名为绿豆食疗汤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说绿豆“厚肠胃。作枕,明目,治头风头痛。除吐逆。治痘毒,利肿胀。”解毒功效甚好。
乡民服用了宋氏的绿豆食疗汤后,收效很好,日渐神清气爽。由于绿豆食疗汤具备良好的解署功效,乡民的中暑症状得以迅速好转,所以宋氏便把配方和熬制工艺视为独家珍宝,从不外传。由于时代更替,宋氏后人在解放后迁居到了萍乡高坑镇。每年的夏秋季节,宋家后人便会用祖传工艺熬制绿豆食疗汤,供家人解暑养生的同时,也会分售给乡民共享。
时至上世纪八十年代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工业重镇高坑,经济建设的号角已经奏响。宋家第十九代传人毅然辞去国营工厂的铁饭碗下海经商,经营起了绿豆食疗汤的生意。后来,由于发展的需要,宋家传人便将祖传的绿豆食疗汤更名为“高坑绿豆稀”,并且注册了商标。
2000年元月,为了更好的开发市场,打响知名度,宋总将高坑绿豆稀厂从高坑镇迁到了萍乡市区。凭借祖传秘方,依托现代科技,高坑绿豆稀厂不断开拓创新,务实发展,几十年来,一直贯彻品质有保证,绿色健康的宗旨,努力打造纯正的清凉解暑的小吃佳品。